25日晚,在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由張藝謀導演的“北京8分鐘”亮相,驚艷全場。借助高科技和影像的變換,新松機器人為全世界帶來一場融匯科技與文化的視聽盛宴。
90秒的換場準備時間,24個移動機器人與輪滑舞者的精準互動,“冰屏”上的中國畫面不斷變換……同一時刻,沈陽新松智慧園里,新松員工也在電視機前觀看現場直播。
這個創意從項目規劃到與機器人配合演練只有不到4個月的研發生產周期。因為,在最初的“北京8分鐘”創意中并沒有機器人的參與。而在距離演出日期還有半年的時間,導演團隊通過一個偶然的機會找到了新松公司,確定了移動機器人參與表演的全新方案。
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移動機器人事業部總裁張雷說:“從沒想過,可以在這么短時間內完成這么多的技術突破。”因為,這次任務跟以往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說是顛覆了以往對工業機器人的設計。傳統上工廠用的移動機器人側重于效率、精度和速度,這也直接決定了機器人的運轉路徑多以直線、圓弧為主,機器人的加減速度規劃曲線呈現一個規則的梯形。而表演機器人為了完成完整的舞美創意,僅靠直線和圓弧轉彎的動作是遠遠不夠的,它們需要能像芭蕾舞演員一樣一邊旋轉,一邊畫出一個完美的弧形,而且是多臺機器人的協調運轉。
室外演出的移動機器人面臨的另一個難題就是更加復雜的自然環境。冬奧會閉幕式期間恰逢平昌地區大風降溫天氣,加上活動場地并非水平狀態,這些都給機器人的正常運行添加了很多不確定因素。“北京8分鐘”總制作人沙曉嵐透露:“我們把設備在冰庫里放了整整48小時,機器人一樣可以正常運轉。我們還做了每秒8米的風動實驗,在此風速下仍然可以(準確)走。”
演出現場,機器人距離舞臺周圍的環境參照直線距離近百米,演出場地人流多,如何讓機器人看得見、看得準,也是團隊面臨的問題。稍有偏差,機器人可能就迷失了方向。新松的移動機器人團隊針對這些特殊的情況,專門研制了全新的導航控制算法,確保所有移動機器人在演員移動頻繁、場地光照復雜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精準定位和運動。
8分鐘的表演中,機器人與輪滑舞者互動,并攜手從平昌穿越到2022年的北京。這是中國新一代智能機器人第一次在國際賽事上表演高難度舞蹈動作,機器人不但完成自己的動作編排,更要與演員、地面投影進行聯動,這同樣實現了技術領域的升級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