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機器人領域已從過去的應用大國向創新大國邁進。在中國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其自主研發的移動機器人已穩居世界第一。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崛起,是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的縮影。/大公報記者 宋偉
遼寧瀋陽的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機器人”)是全球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企業,市值位列全球機器人上市公司三甲。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伴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變革,中國機器人企業已迎來發展機遇。“如果說Robot1.0是國外的時代,那Robot2.0就應該是中國人的時代。”
初創業舉步維艱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雙創”企業,十八年前,新松機器人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一個小車間起步,二十幾個人的核心團隊開始創業。剛剛成立的新松機器人無場所、無產品、無客戶。由于當時中國的機器人全部依賴進口,如何打入市場成為一道攔路虎。曲道奎說:“在沒有資本和人脈的境遇下,新松的成長只能靠創新。”
有別于傳統產品,機器人面對的往往都是高端客戶。國內大型企業不信任,外資企業則擁有長期合作伙伴,這對于初出茅廬的新松機器人可謂舉步維艱。“事實上,當時哪怕你的機器人再便宜,客戶也寧愿去買外國貨。”曲道奎坦言,機器人的競爭要素不在于價格和成本,而在于功能和穩定性。用在關鍵環節的機器人如果性能不可靠,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會遠大于機器人自身價值。
機器人“醫生”解困局
盡管當時國內已經進口大量機器人,但存在兩大突出問題:一是由于培訓不到位等種種原因,國內人員經常遇到使用障礙;二是國外機器人工藝設置標準高,而當時國內流水線精度較低,不具備機器人作業條件。種種制約使得進口機器人在國內使用成功率不足一半,導致“好設備用不好”。
另一方面,從國外引進技術顧問,成本又相當高昂。“那時候外國專家上飛機就開始計時收費,這讓中國企業叫苦不迭,迫切希望國內也能有機器人‘醫生’幫助解決實際使用過程中的困難。”抓住這一商機,新松機器人從單機到應用、再到行業系統解決方案介入市場,把國外進口機器人存在的操作難點和后續服務承攬下來,逐漸獲得客戶認可。
在曲道奎看來,新松機器人的發展與一般企業截然不同,它不是從低端向高端逐漸發展,而是直接進入高端市場,直接從外資企業打開局面。新松機器人則憑藉中國科學院強大的科研背景,獲得外企信賴。直至現在,新松機器人還有三分之二的產品是外資企業在使用。
市場倒逼科技創新
為什么要搞創新,這與當年的處境密不可分。曲道奎笑言,創新都是逼出來的,只能去做別人做不了的事,只能做得比別人更好,才能有市場。
直到今天,新松機器人依然秉承“兩頭在內、中間在外”的發展戰略,將粗放型的生產製造交給社會力量,自己主抓研發創新和市場推廣。相較于傳統的工業機械手,現在的移動、特種、服務機器人把大數據、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融為一體,在技術含量和涵蓋面要更廣,更代表未來的趨勢和方向。
曲道奎表示,新松移動機器人幾乎壟斷了汽車總裝生產線環節,技術水平及市場佔有率已經領先國際。而以醫療、養老、助殘、家庭陪伴為代表的服務機器人亦全面崛起,與國際水平同步發展。
建機器人產業生態
過去中國機器人企業沿著技術、創新、產品、產業來發展,而現在則應側重建設“產業生態”,將金融和人才教育納入發展戰略。曲道奎說,“未來企業的競爭已不單是技術和產品的單一條鏈,而是總體產業生態競爭。”
從信息技術、機器人到智能裝備,這三大物理系統相連即形成數字化工廠。目前,來自中國的新松機器人已打通產業鏈,形成從核心技術到產品,再到智能製造數字化工廠的整體解決方案。“在這方面,我們已經比肩國際同行業知名企業。”曲道奎自信地說。
目前,新松機器人已進軍包括美國、加拿大、俄羅斯、英國等32個國家和地區,通用、福特、米其林等世界500強企業均有使用新松產品。同時,新松機器人還在新加坡設立總部,併購韓國公司和歐洲學校,在美國、日本設立離岸研發中心,在中國香港成立全資子公司,加速其全球兼併整合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