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探測井下機器人“沈陽造”
上坡下坡,快速爬樓梯,輕松過溝壑,一臺機器人靈敏地展示各種動作。歷經3年時間努力,我國首臺具有生命探測功能的井下探測救援機器人日前在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研制成功。 ,記者在新松公司見到了參與這臺機器人研究的科研人員。剛從山東回來的他們介紹:“機器人上的拾音器可以撿拾呼救聲音,紅外熱成像儀可以探測到人體。 ”記者了解到,這臺機器人在國內首次將正壓防爆、本安防爆等多種防爆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相結合,實現了防爆抗震防水功能,可在井下安全作業。救援機器人安裝井下有毒氣體、壓力、溫度等檢測儀,對現場危險氣體進行檢查,確保救援人員的安全。通過雙向語音傳送系統,救援人員可及時了解被困人員信息與周圍環境,幫助井下人員樹立信心,實現互助自救。該機器人還可探測出溫度、壓力、混合氣體成分及其濃度等多項環境參數,并首次采用光纖通訊技術,實現了井下長距離通訊,并可將井下環境實時視頻圖像傳輸。
據介紹,這臺機器人采取履帶式行走,可在惡劣環境中靈活運動。機器人身上安裝著光學監視裝置,具有環境偵察能力,可以通過在機器人上安裝光學監視裝置,查看井下巷道的破壞情況,通過無線或有線網絡傳輸實時視頻圖像。此外,該機器人還可代替搶險救援人員搶先一步進入范圍內的事故現場進行探測救援,同時將采集到的各種信息以圖像、聲音和數據形式傳送到主控制中心,為制定搶險救災方案、及時進行搶險救援提供重要依據和支持。
科研人員說,自然條件差、高瓦斯礦井多等諸多因素導致我國煤礦事故頻發,而在煤礦事故的搶險救援中,往往因為事故礦井巷道情況復雜、有毒有害氣體集聚等原因,次生事故極易發生。如果將機器人應用到救援中,可幫助掌握事故現場第一手信息和資料,提高救援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傷亡和損失。2006年,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和山東省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一起,圍繞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和救災方面的需要,將智能機器人技術應用到煤礦救災領域,開展了井下探測救援機器人的研制。
□王艾麗/本報記者/侯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