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工信部共同打造,財經節目中心推出的大型融媒體報道《智造中國》走進新松公司,以現場直播的形式生動展現新松公司自主創新及產業化發展成果。
關于《智造中國》節目:
《智造中國》大型融媒體報道,首次用融媒體直播的形式,通過直播連線+特寫小片+省長專訪+新媒體直播等豐富多樣的節目形式,系統梳理和展示我國產業、企業探索踐行智能制造的生動鮮活故事,報道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的實踐成果,展現我國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強大活力和內生動力。
下面,
讓我們一起跟隨央視直播鏡頭,
共同探秘
中國機器人產業基地!
說到智能制造,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機器人。新松是我國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產業基地,也是工業機器人品類最全的企業之一。在這個面積高達2萬多平方米的機器人生產車間中,規模龐大、種類豐富的機器人產品已進入最后的調試階段,整裝待發,準備出廠。
“超強指揮官”破解復雜環境機器人協作難題
移動機器人是工業生產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機器人產品之一,新松為滿足不同行業用戶工藝需求,自主設計打造了種類豐富的移動機器人產品線,包括叉車式、潛入式、舉升式以及應用于新能源電池生產的高精度對接移動機器人等各類產品。
如此大數量、多類型的移動機器人,如何實現在同一個工廠中協同作業?央視記者與新松全新發布的“星衛來”工業清潔機器人親密互動,共同為觀眾朋友們揭曉答案!
在新松車間內,“星衛來”工業清潔機器人正靈活駛入工作區域,自主規劃清潔路徑的同時,實時分析外部環境,在與其它機器人發生干涉時精準避讓,完美實現共線運行。在這背后,新松移動機器人調度系統如同邏輯縝密的“超強指揮官”,每1秒鐘就會向現場所有機器人發布一次指令,根據生產節拍進行聯合調度和動態調整。
每臺移動機器人都搭載著新松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控制器,每20毫秒即可完成“環境采集——分析決策——指令執行——數據反饋”的一個控制周期。在“咔噠”一下的秒針跳動聲中,新松移動機器人已經完成了高達50輪以上的上述邏輯循環。
汽車底盤合裝機器人出海進行時
新松不僅擁有高度自主化的核心技術,也引領著中國機器人走出國門,邁上世界舞臺。新松底盤合裝移動機器人運用動態隨行技術,在傳統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生產環節中完成車身與底盤的合裝作業,它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是工廠中名副其實的“老大哥”。這位“老大哥”不僅為汽車行業帶來了顛覆式的工藝變革,也打破了中國機器人“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局面,在眾多國際知名汽車品牌的生產線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工業機器人為大國重器助一“臂”之力
如果說移動機器人是工業生產當中的“腳”,那么工業機器人就是工業生產當中的“手”。新松工業機器人涵蓋4-500公斤的負載量,不僅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同樣也有著“繡花針”的精細功夫。
車間內,新松工業機器人中厚板焊接系統融合感官信息、過程控制等智能技術,機器人自主調整焊接姿態及路徑,在厚厚的鋼板上“寫”下“智造中國”四個大字。新松中厚板焊接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已經應用在大國重器的制造環節中,比如深中通道沉管鋼殼焊接、葛洲壩壩體埋件焊接等。
在新松車間中走出去的每一臺機器人,它們都感知著中國工業的脈搏,共同構筑起了中國制造業的筋骨,為半導體、國產大飛機等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奉獻著光和熱,為中國制造業的智慧升級提供強大動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賦予澎湃動能!
素材來自央視財經頻道大型融媒體報道《智造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