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遼寧新聞2月10日電 9日的總臺龍年春晚上,在全場觀眾和全球億萬電視觀眾的注視下,8條伴隨歌曲舞動的紅色“機械龍”為沈陽分會場增添了喜慶的年味和硬核的工業風。這些動作整齊劃一、精巧靈動的機械臂正是沈陽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驕傲,百分百的“新松制造”,代表著新松工業機器人高超的技術水平。
為了展示出新松機器人的風采、展示出遼寧的風采,新松的春晚演出項目團隊承擔了難以想象的壓力,付出了太多不為人知的辛苦。這一期《最美新松人》就讓我們走近這群幕后英雄,了解他們的春晚故事。
關鍵時刻承擔重任
時間回到2023年12月,央視春晚沈陽分會場導演組來新松調研,提出希望將工業機械臂融入到表演中,以體現遼寧高端裝備制造業和遼寧振興發展的“成色”。公司領導經過細致研判,決定接下這個光榮又艱巨的任務,責成智能裝備BG高級總監趙喜盛組建團隊,讓SR210D工業機器人亮相龍年春晚!
剛接到這個任務時,趙喜盛的心里既有興奮,也有些擔心。他坦言,“在不到20天的時間里完成場景搭建和動作編排,不僅要滿足節目組的要求,更要在全國人民和全球觀眾面前亮相,這個壓力確實有點大。”
雖然有壓力,但有了公司領導的全力支持和對產品的信心,他還是快速地進入了籌備狀態,結合表演需要和公司內部資源,從生產端緊急調撥了10臺SR210D工業機器人,再從部門里選出了幾名精干的機械設計工程師、工藝工程師。就這樣,新松機器人龍年春晚項目組迅速組建完畢。
技術細節絕不含糊
這次參與表演的節目,綜合運用了歌唱演員、舞蹈演員、舞美燈光、機器人等表演元素,同時還要配合現場觀眾和電視直播的效果,給機器人的動作編排帶來很大挑戰。
傳統機械臂的應用場景是工廠的自動化生產線,根據工況需求完成搬運、碼垛、點焊等動作。而這次在春晚的舞臺上,機械臂主要承擔兩個節目任務,一個是拿著2m×2m的顯示屏,配合節目做展示動作,另一個是拿著近200公斤重的燈光設備,根據節目需要展示不同角度、不同姿態的燈光效果。
項目組在機械臂的后臺軟件上做了一些調整,滿足了大負載的搬運需求,并根據節目組的要求為機械臂編排了多套動作。但是到了現場和各部門配合后,發現機械臂和演員之間缺乏互動,舞臺效果不甚理想。項目組和導演反復演練、觀察,發現問題出在機器人的節拍與歌曲旋律不匹配上。
針對這一問題,項目組和研發人員一起探討,把編程邏輯進行了調整,做了一些延時和加減速,提高了機器人的動態性能,不僅使動作和音樂旋律、節拍完全匹配,也更富有動感。團隊成員和導演組反復磨合,利用舞臺的間歇時間進行編排、調試,用了兩天的時間,終于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燈光效果展示對于機器人動作的同步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動作同步性稍有差異,光線就會將這種不同步放大得格外明顯。團隊在機器人的同步性和穩定性上反復調試、演練,最終使8臺機器人的動作整齊劃一、分毫不差。
困難重重迎難而上
在這次春晚彩排舞臺上,新松的8個機械臂算得上是常駐演員了,從沈陽分會場的演出開始到結束,一直在兢兢業業地進行表演。團隊也在不停地根據節目的調整進行調試,前前后后一共編排了20多套動作。每一次動作編排都要趁演員休息的時候進行,項目組幾乎每天都要在現場彩排調試到后半夜,更有過多次通宵彩排的經歷。
晚上彩排,白天還要去公司正常上班,趙喜盛很理解項目組的辛苦,他將團隊編成了不同班次輪換,可是組員們還是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12月、1月是沈陽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彩排現場的溫度只有4、5度,項目組在現場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即使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和棉鞋,大家還是被凍得雙腳發麻,渾身發抖。不只是團隊成員,寒冷的天氣對機器人內部的機械結構也會造成影響,他們只能通過多運行熱機來使機器人保持一個比較良好的工作狀態。
因為長時間的熬夜和低溫環境,團隊成員幾乎每個人都病了一輪。機械設計工程師杜星發燒到了38.9度,可他還是連續在現場干了12天,白天照常去公司工作。他說,“只能吃藥頂著了,既然交給咱們干了,說啥也得干好。”
工藝工程師周斌之前髕骨骨折,還沒完全康復,就進入了項目組。現場沒有座位,團隊大部分時間需要站著調試和等待,只有在食堂吃飯的時候能坐下休息一會。他于是就這樣一直堅持著,從沒有要求過特殊的照顧。
在彩排任務最重的時候,工藝工程師吳晶宇的孩子生病發燒。他上午帶著孩子去醫院打針,下午到現場進行調試,一直干到后半夜。從彩排現場回到家,他稍微打盹休息一下,早上又要帶孩子去醫院。這樣日夜“連軸轉”,同事們都勸他多休息一下,可任務面前,他靠著使命感和新松人特有的一股韌勁兒扛了下來。
“咱們新松人都比較能吃苦,關鍵時刻能堅持、頂得住”,機械設計工程師許鵬飛拍著胸脯說。有一次,因為彩排周期緊張,第二天就要錄制,留給他們的調試時間只有一天。他在現場配合燈光師進行調試,連續工作了18個小時。當被問到長時間熬夜后是什么感覺時,他笑著說道:“當時感覺腦袋都是木的,但是看到調試后的機器人運行流暢,心里也很高興,終于把想要的效果調出來了。”
新松智造精彩亮相
動作編排不停調整,彩排現場不停調試,這種反反復復、一遍一遍的排練,的確非常熬人。可當想到新松的工業機器人要登上全國人民最關注的的春晚舞臺,大家的心氣兒又提起來了,就好像自家的孩子要登臺表演一般。趙喜盛感慨道:“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現在終于從后臺走向前臺,這次還走上了春晚的舞臺,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我們心里非常高興和自豪。”
說起在春晚的舞臺上使用新松的工業機器人,沈陽分會場導演楊松特表示,在決定設立沈陽分會場后,導演組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把新松的機器人和春晚舞臺做一個結合,新松的領導和工程師們給予了大力支持,從前期的裝配到進場后的調試,每個人都卯足勁頭,全力以赴。大家都希望在短短的幾分鐘內讓機械臂有充分的展示,給觀眾們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受,讓工業機器人的加入為舞臺增加更多的科技創新和工業元素,展現遼寧振興、東北振興的蓬勃氣象。
新松工業機器人的精彩亮相,讓全國觀眾記住了那抹亮麗的“中國紅”。那上下揮舞旋轉的機械臂猶如飛舞的巨龍,向人們展示著遼寧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打造新質生產力的龍舞九天的雄心壯志。
春晚結束后,從彩排現場回到實驗室和車間,項目組的研發人員和工程師再次穿上樸素的工裝,埋頭到一遍一遍的測試、計算、調試中,正如之前他們最熟悉的那樣。車間里一排排的“中國紅”機械臂也還在千萬次不知疲倦地揮動,演繹著比舞臺上更美的新松“龍之舞”。(完)
責任編輯: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