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地鐵站,就能感到濃厚的機器人大會氛圍。還在路口等綠燈,便聽到好幾個人詢問交通協管員:機器人大會會場怎么走?
20日開幕的世界機器人大會,挺火。能歌善舞的機器人享受了明星待遇,吸引眾人圍觀:身姿矯健會打羽毛球的機器人,其所在“賽場”被人群圍得水泄不通;身著華服精心打扮的美女機器人“佳佳”,就算只學了聲貓叫、狗叫,也照樣受到追捧……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中國對機器人的研究,‘火爆’也許更為恰當。”21日,在世界機器人大會的主論壇上,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說。
火爆背后,更需理性。多名與會專家感慨,機器人產業不比互聯網,牽涉產業眾多,投資回報周期漫長。“長期來看,我們可能會不斷嘗試,然后不斷失敗。”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Oussama Khatib坦言。
作為一個“新物種”的機器人
“機器人現在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或產品,它完全可以被看作一個新的物種。”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一開口,就給了機器人一個更高的身份。“各國把機器人作為國家戰略,是因為它對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曲道奎說,新一輪工業革命呼喚機器人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加深了對機器人的需求,新技術進步提升了機器人的性能,而客戶化定制也依賴機器人制造。“機器人正在改變人類的生活、生產方式,它將帶來制造業等諸多領域的變革。”
趙杰認為,最近幾年,從國家到地方政府甚至到企業界、金融界,機器人都挺“熱”。“這些年來,我國涌現出了幾千家機器人企業,許多城市都建起了機器人產業園,而機器人行業相關從業人員,更是呈幾何指數增長。”
不過,數量增長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曲道奎指出,更關鍵的是,我們需要具有國際引導性、標志性的民族企業,這是機器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的核心力量。
對中國來說,機器人產業發展未來的目標是明確的:完善機器人產業體系建設,在機器人的整機、零部件和應用整個產業鏈條上實現全面提升和突破。
熱潮退去,還是“夢想”起航?
以色列機器人協會主席Zvi Shiller很清楚,一個技術周期,總要經歷這樣的發展路徑:最開始會有一個技術熱潮,這被稱作“夢想”階段;隨后,因為技術不夠成熟,熱潮退去,進入“噩夢”階段;再往后,技術獲得突破,“夢想”再次起航。
“現在我們處在第二波機器人發展的浪潮中。”Zvi Shiller說。不過,他看到,前進道路上還是有許多障礙。最為突出的是,機器人產業要整合不同領域的技術。它需要軟件和硬件的結合,也需要環境感知、行動規劃等能力,還需用到電子學、機械控制等多學科知識。“一個企業、研究團隊或實驗室,他們可能只在某一方面有專長。我們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來進行開發工作。”
具體到中國,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李伯基指出,在技術集成方面,我們還有“相當艱苦的一段路要走”。而趙杰認為,單從工業機器人的角度來說,這些年確實取得長足進步,但和國際先進同類產品相比,確實存在差距。“特別是核心零部件,我們面臨著產業空心化尷尬的局面。在精密減速機、伺服電機和控制器方面,我們實現了產品化和小批量應用。但是,它的可靠性和壽命,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資本介入,天使還是魔鬼?
就算解決了技術和市場問題,還有一大攔路虎擋在面前——資金。
資本是逐利的。因為逐利,它顯得“短視”。趙杰坦言,機器人這個行業,投資大、見效慢而且風險高,不能像看待互聯網和手機行業那樣看待機器人行業。它沒法幾個月就來一次迭代,只能一點點進步。
“機器人行業不僅僅是燒錢。它也需要我們這些搞技術的人,沉下心把技術做好,這可能對行業的發展促進更大。現在炒了許多概念,但概念對行業是否真有好處?還不好說。”趙杰說。
機器人的發展,需要政府、科研院校和企業的合力。深圳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張啟毅說,他們的任務就是把研究院一些成員的技術成果進行產業化,把它變成能落地的產品;同時,他們也和企業、院校合作,進一步開展技術研究。“在基礎研究方面,需要政府投入;但在工程化方面,需要民間資本,也需要工程人員主動去和市場對接。”
“資本就是工具,它可以產生揠苗助長的副作用,也能產生如虎添翼的正面作用。作為投資人,我們的工作是看到你的研究之后,幫助你實現商業化,并在社會中找到應用的點。”漢德工業促進資本董事總經理孫正為投資人辯護,“我們投資,想的不應該是怎么拿技術套現,而是想著怎么把研發階段的技術變成產品,最后打造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