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共同探討工業機器人行業的整體發展戰略,解析國家政策指南在地方的實施與產業部署情況,分享行業內最新成果和成功案例,由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組委會主辦,上海東浩國際服務貿易(集團)有限公司承辦,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協辦的第二屆中國工業機器人高峰論壇于2013年11月6日上午在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舉行。
本次會議是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裝備領域內的一次高水平、高層次的峰會論壇,中國工博會組委會常務副秘書長、辦公室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徐逸波,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市國防科技工業辦公室主任吳磊,美國ARC顧問集團研究總監Sal Spada,國家科技部"十二·五"服務機器人重點項目專家組組長王田苗教授、上海機器人產業園領導、專家,以及ABB、發那科、庫卡、新松等國內外知名機器人及核心部件企業高管出席本次會議,通過主題報告和專題討論的形式進行廣泛交流,為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的有序發展集思論道。
2012年,國家工信部發布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制造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迎來了其戰略性的發展契機。各地機器人產業園如雨后春筍,與此同時,國際、國內機器人企業加速上馬上線。在機器人產業紅火的同時,如何規范發展、和諧發展,如何順應應用發展趨勢研發、提升技術含量越來越成為機器人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市國防科工辦主任吳磊在會上表示,工業機器人是技術、資本、人才密集的典型高端制造業,上海應當抓住機遇。隨著人工智能、新型傳感、網絡控制、自動化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制造成本的逐漸降低,機器人已成為目前較為成熟的新一代制造技術,是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最合適的切入口之一,工業機器人的普及將改變傳統的制造業模式。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2005-2012年間,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9%;而同期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25%。2012年底,中國超越韓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占全球市場15%。
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工業自動化發展迅速, 2012年自動化設備市場規模已接近千億元,目前全球平均的制造業萬名工人機器人保有密度為55臺,日本、韓國約300臺,而中國僅為21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遠低于工業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未來也將達到千億級市場規模。
因此,過去的一兩年,從國家到地方,工業機器人成為產業領域最熱的熱點之一。今年上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今年4月21日,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在北京成立。上海積極貫徹國家戰略,也相繼成立了上海機器人產業聯盟、上海機器人行業協會,工業機器人已列為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相關領導多次召開座談會,聽取產業和企業發展情況。
聚焦機器人、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是上海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世界經濟出現了不少新情況、新問題,但曲折復蘇的總體態勢沒有改變。從國內宏觀經濟來看,正處于從10%的高速增長向7%左右的中速增長轉換的關鍵時期。從上海來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工業增長壓力加大,結構調整任務繁重,新興產業尚在培育,需要應對外部環境和自身轉型帶來的許多挑戰。
同時,上海產業經濟的發展有自身特點,呈現"一個非典型、一個最典型"的特征。一個是非典型發展階段,上海從80年代開始節能減排產能壓縮,現在已經履行了行業最高標準,同時在商務成本、城市安全、環境保護、社會穩定、人力資源等方面面臨更高約束要求;上海既要抓好制造業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也要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單位能耗產出率和稅收、環境貢獻率。二是最典型的轉型階段,上海已經處于后工業化時期,必須加快產業轉型,先行先試。因此,上海的產業發展、工業發展不必太在乎總量有多大、在全國比重有多少、發展速度是否較高,而在于如何率先創新轉型、引領帶動、承擔更多國家戰略任務、為長三角為全國服務。
吳磊副主任表示,加快發展工業機器人等智能制造技術與裝備,是上海裝備制造業在新形勢下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上海制造業提升能級的必由之路。明確思路、目標和措施,加快推進上海工業機器人發展。上海目前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工業機器人產業規模(含制造、集成及服務)近百億元,以國際知名品牌為主。ABB、發那科、庫卡、柯馬、安川等機器人巨頭均在上海設有機構,其中ABB把全球機器人事業總部以及兩大生產基地之一放在上海,庫卡在松江的新工廠已開始建設。國內企業如新松機器人、沃迪裝備、新時達電氣都已在上海布局或已經開始進行機器人的研發制造,但相比較國際先進企業,國內企業的差距還非常非常大,對此我們有清醒的認識,同時也有堅定的信心。
上海推進機器人產業的總體思路是:以國家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為導向,著眼于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對機器人的潛在巨大需求,按照"開放合作、應用帶動、突破瓶頸"的原則,堅持"集成帶動本體,本體促進集成、部件支撐本體"的路徑,立足機器人產業化和應用推廣兩個環節,聚焦機器人本體及關鍵部件、機器人系統集成等重點方向,全面提升機器人產業核心競爭力。
主要目標是:爭取到2015年,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以上,其中機器人及關鍵部件制造業50億元,機器人系統集成及服務業150億元。支持國際民族企業在滬發展壯大,培育和引進若干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和關鍵部件制造企業,扶持一批具備設計能力和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公司。到2020年,上海機器人產業爭取達到600-800億元產業規模,成為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工業機器人及服務機器人技術研發中心、高端制造中心。
產業布局方面:形成"2+X"集聚發展格局。一是打造以康橋、金橋為核心的浦東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發展壯大機器人技術研發、制造及系統集成;二是培育發展以顧村機器人產業園為核心的寶山機器人產業基地;三是依托骨干企業,在金山、松江、嘉定、閔行等區,培育以機器人及核心功能部件為特色的產業園區。
政策措施方面:一是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市、區兩級進行全面扶持。市有關部門和區一級政府、工業區、開發區都把機器人作為招商和服務工作重點。針對機器人、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點項目,在投資補貼、土地價格、研發補貼、人才落戶、示范應用、產業鏈對接等方面,市經信委、發改委、科委等部門會同區有關部門,進行一攬子的綜合扶持。二是大力支持機器人系統集成業務,加大示范應用的支持力度。推動上海制造業相關行業、企業逐步提高工業機器人應用比例,提高機器人應用技術水平,提升集成企業進行自動化集成和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帶動機器人本體企業市場拓展和技術水平提升。重點推動鋼鐵、汽車、機械、船舶、醫藥、電子、食品等領域擴大機器人應用,支持國有大集團和承擔上海市有關扶持項目的企業率先使用,通過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政策給予支持和引導。三是支持產學研合作和協同創新,建設機器人產業公共創新支撐平臺。鼓勵和支持相關企業和大學、研究機構建設這樣一個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集聚產學研、產業鏈上下游、制造商與用戶等多方資源,加強共性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研究相關產品檢測,研究推進相關標準制定等。
上海作為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研究和最主要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同時也是汽車、食品、醫藥等重要領域的機器人應用地。擁有多家外企中國總部和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強大的科研機構和人才團隊、以及良好的產業配套條件和應用基礎,發展機器人產業必定大有作為。
據悉,經過近一年廣泛聽取行業內企業的意見,反復醞釀協商,上海市機器人行業協會于2013年10月30日正式獲得批準,11月5日召開成立大會。協會將推動行業形成合力,推進機器人產業持續健康的發展。